首页 > 文章中心 > 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范文精选

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范文第1篇

今天,我们提倡“构件和谐社会”,那么,今天的和谐社会又是什么样的呢?可以用28个字来概括:民主法制,公平争议,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前20个字阐述的是人与社会的关系,后面的8个字讲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改口起来,和谐社会无非就是这两大方面,人与社会的关系是“内”,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外”。内外之间互相渗透不仅内部和谐了,而且外部也和谐了。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坦荡荡”容易和谐,“常戚戚”不容易和谐,无知则难理解人;不理解就难谅解,不谅解便谈不上化解。和谐社会需要包容,需要团结友爱!同样,稳定也是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稳定是和谐的基础,和谐是稳定的延伸。但是,和谐社会所需要的稳定,不是故步自封,不是抹杀矛盾,更不是死水一潭!我们所要构件的和谐社会是动态的和谐社会,是发展中的和谐社会,是敢于结实矛盾,善于话界矛盾的和谐社会。“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活,我们的和谐社会才会生气勃勃,才能有所作用。

人是从自然界分化出来的。从自然界分化出来的人类仍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界是一而二,二而一。人的自然属性决定人类要顺从自然;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人类要跟自然做斗争。人类不应该做自然界的奴隶,一味的听命于自然还要抗洪干什么?一味的听命于自然界,还要消灭蚊蝇做什么?鸟类无所谓“益鸟”,“害鸟”,因为有了人才有了“益鸟”“害鸟”之分。自然界辨证发长的人类也应该辨证的看待自然界。人类的自然界的正确态度:一要保护,二要战胜。保护其有益于人类的一面是和谐,战胜其有害于人类的另一面也是和谐。

和谐社会范文第2篇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把加强和谐社会建设作为制定“十一五”规划必须坚持的一项要原则,十六届六中全会又专门作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说明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极端重要性。为了把构建和谐社会这一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潮流的理念和必须坚持的原则落到实处,首先必须对和谐社会有一个全面的理解。本文拟就这个问题淡一点意见。

一、和谐社会与社会和谐的区别与联系

从表面上看,和谐社会与社会和谐似乎并没有什么区别。实际上,这两个概念既有明显的区别,又有紧密的联系。首先,“和谐社会”中的“社会”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在内的一个完整的社会系统;而“社会和谐”中的“社会”则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理解,它与“和谐社会”中的“社会”是完全相同的;而从狭上理解,它又是与政治、经济、文化相并列的那个“社会”。如《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这里的“社会和谐”中的“社会”就是广义上的社会。而《决定》的第六部分,则把“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这里所说的“社会”,显然是狭义上的“社会”。当然,和谐社会与社会和谐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关于这一点,从前面的论述中已经可以看到。从广义上看,实现社会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和目标;从狭义上看,实现社会和谐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弄清上述两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是非常重要的。

自从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以来,构建和谐社会、构建和谐某某的口号随处可见。这一方面说明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并已变成人们的自觉行动,另一方面,也说明人们对构建和谐社会还缺乏一个准确的理解。构建和谐社会虽然要以各个基层单位的和谐为基础,但它决不是各个单位和谐的简单加总。同时,实现狭义社会意义上的社会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极为重要的方面,但它又决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全部内容。应该说,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是要实现一个更高层面的广义的社会和谐。

二、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前面已经谈到,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社会”不是通常所说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中的狭义的社会,而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在内的广义的社会。因此,和谐社会是包括政治和谐、文化和谐、经济和谐和社会和谐等在内的广义的和谐社会。构建这样的和谐社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关于这一点,《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已经阐述得很清楚,下面我只想就政治和谐、经济和谐、文化和谐和狭义上的社会和谐的关系谈点自己的看法。

实现政治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没有政治上的和谐,就不可能有社会的和谐。在当今世界上,强权政治和政治动乱是世界不和谐的根本原因。在我国,在那些以阶级斗争为纲和党内不断开展两条路线斗争的年代里,人人都被纳入不同的斗争之中,社会的不和谐也就是必然的了。因此,构建和谐社会,首先必须加强和谐政治建设,特别是要加强各个基层单位的和谐政治建设。

政治和谐与政治文明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党的十六大曾提出,在建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同时,还要建立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只有实现政治文明,才有可能实现政治和谐。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制度文明和法律文明。从一定意义上讲,制度文明也是法律文明。社会主义的法律制度文明,表现为社会主义的法律制度必须是保护全体人民利益的,是以人为本的,并且是公正的。这是实现政治和谐的基本保证。

实现政治和谐,必须不断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民主才能达到思想统一,思想统一才能实现和谐。我国是共产党领导的全体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性质决定了加强党的领导与确保全体人民当家作主是完全一致的。而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的根本途径就是不断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扩大社会主义民主,首先必须充分实现党内民主。各级党的组织,在决定一切重大事务时,都必须充分发扬民主,切实贯彻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同时,扩大社会主义民主,还必须充分实现社会民主。各级政府在决定各项重大事务时,都必须充分听取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

实现政治和谐,必须不断完善法制。民主和法制是对立的统一,要实现社会主义民主,就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有了健全的法制,经济社会发展才能有规则和秩序,有了规则和秩序,也才能够真正实现和谐。我国是社会主义的法治国家,坚持以法治国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方略之一。而要坚持以法治国,首先必须坚持以法行政。各级政府机构和一切政府工作人员,在行使职权时必须有法律依据;在执行公务活动时,必须遵循法律规定的程序和规则,违反法律的要受到追究和惩处;使公民受到伤害和损失的,要给予赔偿。总之,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法制,特别是坚持以法行政,是实现政治和谐,从而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保证。

实现政治和谐,必须反腐倡廉。只有政府廉洁,才能政通人和。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对政府的基本要求是廉洁、公正、高效。同时,在廉洁、公正、高效三者之间,廉洁又是最为重要的,因为只有廉洁,才能公正;只有公正,才有可能高效。因此,人们对政府的第一个要求就是廉洁。政府的廉洁,是实现政治和谐,从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之一。很难设想,一个腐败横行的社会,能够实现真正的和谐。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确保各级政府的清正廉洁,而要确保各级政府的清正廉洁,就必须坚持不懈地开展反腐倡廉工作。

实现经济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没有经济和谐,不仅社会和谐很难实现,即使有了一时的社会和谐,也很难得到巩固和发展。在当今世界,贫穷是产生动乱和其他一切社会矛盾的根源。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现阶段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相对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正是基于这一点,邓小平同志才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才是硬道理。党中央也才一再强调,要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更高历史阶段,但与此同时,诸如就业、分配不公、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等各种社会矛盾也进一步凸现。面对这种情况,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提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战略部署。

科学发展的实质是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而要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首先必须实现协调发展。所谓实现“五个统筹”实际上就是实现五个方面的协调发展,即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经济社会之间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发展、国内与对外开放之间的协调发展。就实现经济和谐而言,一方面要实现经济运行的和谐,另一方面,还要实现分配的和谐。实现经济运行的和谐,关键是要处理好经济运行中的各种重大比例关系,如产业之间的关系、区域之间的关系、积累和消费之间的关系等;实现分配的和谐,则主要是处理好公平、不平等和效率之间的关系。

在处理好经济运行中的各种重大比例关系方面,我们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但还需要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加以改进。

处理好公平、不平等和效率之间的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大问题。一方面,政府要尽可能地为每一个公民提供公平的机会,包括受教育、就业和享受社会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机会,另一方面,还要通过一定的政策调节,把结果的不平等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提供公平的机会和限制在一定范围内的结果不平等都有利于效率的提高,它是我国现阶段实现分配和谐的唯一正确的途径。只有实现了包括分配和谐在内的经济和谐,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实现文化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文化对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会产生重大影响,也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无形的手。只有实现了文化和谐,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精神支撑。文化包含的内容很多,同时它又渗透到经济社会和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但就一个社会而言,文化的核心就是这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包括主要的信仰、崇尚和对真、善、美的判断标准等。《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同时还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是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当前,文化领域里还存在许多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因素,特别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如对一些腐朽文化的宣传、对某些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相冲突的价值观的过分渲染、非法或违法网吧对青少年的毒害等等。即使在广告领域,也存在着不少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躁音。如在房屋销售广告中,就存在着一片诸如“新贵公寓”“富人聚集区”“白领贵族集聚地”等一些过分渲染贫富差距的叫卖声。在很多人还没有立足之地的情况下,这种喧闹只能加深矛盾,增加仇恨,从而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建设和谐文化是全社会面临的重大任务,但文化界,包括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社会科学等领域肩负着更大的责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促进各项文化事业的发展,不可避免地要运用某些市场机制的办法。但文化又是一个特殊的领域,对各个文化事业的主体来说,面临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矛盾更加突出。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发生冲突的时候,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这一方面需要各文化事业单位的自律,另一面还需要政府主管部门的监管。从一定意义上讲,监管比自律更加重要。不可否认,当前文化领域里存在的一些问题,如非法网吧对青少年的毒害等,无不与监管不力有着密切的关系。此外,还必须对文化事业进行准确的定位,这是确保各项文化事业健康发展的前提。对一些作为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的文化事业,政府应当给予更多的投资和补贴,而不能不加区别地一味强调经济效益和自负盈亏。

实现社会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很显然这里所说的社会和谐,是指与政治和谐、经济和谐和文化和谐相并列的狭义的社会和谐,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同时《决定》还提出了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的七项任务,即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推进社区建设,完善基层服务和管理网络;健全社会组织,增强服务社会功能;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妥善处理社会矛盾;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加强国家安全工作和国防建设,保障国家稳定安全。这七项任务都十分重要,但起统领作用的还是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服务职能。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宗旨,也是各级政府的神圣职责。为了更好地履行这一宗旨和神圣职责,必须按照转变职能、权责一致、强化服务、改进管理、提高效能的要求,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要按照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客观要求,在准确界定政府职能的基础上,更加全面地履行政府职能。现阶段要在继续履行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职能的同时,进一步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本要求。强化社会管理职能,一方面要增加投入,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同时还要加强社区和社会治安管理,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缓解各种社会矛盾,确保社会的安定与祥和。当前最重要的是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关键是健全公共服务网络,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要把基本的公共服务覆盖到全社会,特别是覆盖到广大农村,实现全社会在享受公共服务方面的基本平等。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逐步加大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和提供强度。特别是要正确认识医疗、教育等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性质,使广大社会成员在就学、就医、就业和社会保险等方面有基本保障。当前,在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方面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一方面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提供不足,而另一方面,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又将大量的本应用于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资金用于经营性的国有资产投资上。这个问题必须通过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和建立国有资本预算制度加以解决。

上述几个方面的和谐形成一个和谐社会的完整体系,他们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必须全面统筹,整体推进,才能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三、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二0二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但这只是一个阶段性的目标和任务,决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终建成。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长期的永不停止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解决社会矛盾的过程。只要社会矛盾存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就不会停止。对于这一点,我们必须有足够的认识。

同志在他的的著名的哲学著作《矛盾论》中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而精辟的论述,对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讲到矛盾的普遍性时,他指出,“矛盾是普遍的、绝对的,存在于事物发展的一切过程中,又贯穿于一切过程的始终”“一切事物中包含的矛盾方面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斗争,决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动一切事物的发展。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在讲到矛盾的特殊性时,他又指出,“各种物质运动形式中的矛盾,都有特殊性”“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这些论述应该成为我们进行一切工作,解决一切社会矛盾的基本指导思想。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我们一方面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长期性,同时我们还要认真研究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矛盾的特殊性。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发展新阶段,我们面临的优势和主要矛盾都是同这个发展阶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那么,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又有哪些特殊性呢?为了更好的回答这个问题,还需要把它同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结合起来加以研究,因为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本身就属于矛盾的特殊性问题。

在《矛盾论》中,同志在谈到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时指出,“不能把过程中所有的矛盾平均看待,必须把它区分为主要的和次要的两类,着重于捉住主要的矛盾”“矛盾的两方面中,必有一方面是主要的,他方面是次要的”“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都存在一些矛盾,而且每个领域都存在着自己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由于发展是硬道理,因此,从总体上说,经济领域中的矛盾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在经济发领域中又存在着诸多矛盾,而且在这些矛盾中,又有着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下面仅就此作一简要分析。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还存在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缓慢、经济结构不合理、分配关系不顺、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等一系列问题和矛盾,但从实现经济和谐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看,我认为主要是总量与结构的矛盾和收入差距拉大与公共产品、公共服务供应不足的矛盾。

和谐社会范文第3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我们党的工作的“生命线”,它所具有的导向功能、保证功能、育人功能,对于推进民主法治、实现公平正义、促进诚信友爱、确保充满活力、维护安定有序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一,思想政治工作是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坚强保证。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发展首先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诸要素中,人是主导的、能动的因素。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帮助人们群众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确立共产主义坚定信念,可以转化为发展生产力的强大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集中体现了我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爱国者的根本利益和愿望,是保证全体人民团结奋斗、克服困难、争取胜利的强大精神武器。在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同时,还要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而要完成这一任务,需要思想政治工作帮助人们正确认识经济增长与社会事业发展、分配、扩大就业、人的全面发展及体制创新的关系,树立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观念。社会保障、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公共卫生和医疗等事业的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政府进行科学管理,需要社会各部门密切配合。思想政治工作能够发挥帮助人们更新观念,促进与之相适应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模式形成的作用。

第二,思想政治工作有助于人们正确认识社会公平正义。公平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不同社会制度制约,其实现方式和程度是不同的。思想政治工作通过正确的思想引导和正确价值观的倡导,可以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的公平正义,如公平是机会的公平、权利的平等、机会的平等、过程的平等,而不是绝对平均或者平均主义。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则是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然而,制度终究是靠人来制定和贯彻的,思想政治工作大有可为。它能够激发人们的民主诉求,营造出公平正义的社会舆论环境,为制度建设提供思想先导。它能够了解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促进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相关制度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还是协调不同利益群体矛盾的调节器。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实质上是个利益问题,从经济、政治、法律和道德等不同层面,维护并协调好不同社会成员、不同阶层以及不同地域的利益是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的关键。对于当前的一些矛盾,落实制度、健全机制只是一个层面,思想政治工作的疏导协调作用同样不可或缺。它能够解释社会各方面特别是困难群众的利益诉求,为政策制度提供民情民心依据,能够帮助各种利益群体克服认识和心理上的偏差,进行自我调整,能够促进不同利益群体间的相互沟通与理解。

第三,思想政治工作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手段。如果说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灵魂,是社会发展的精神支柱,那么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则是灵魂的灵魂、支柱的支柱。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当今世界,多元文化并存,各种思潮相互激荡,思想政治工作的文化选择、传播、渗透和创造功能必然能够推进和谐文化的建设,使人们树立起和谐理念与和谐精神。首先,思想政治工作能够立足于我国文化发展的实际,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进行合理的借鉴;其次,思想政治工作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倡导社会主流文化,发展和谐文化;再次,思想政治工作是传播社会主流文化的有效手段,在建设和谐文化的大背景下,促进企业文化、社区文化、村镇文化、校园文化等各种文化和谐发展。

第四,思想政治工作有助于完善社会管理。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思想政治工作既有引导思想的功能,又有规范行为的功能。它可以引导人们积极参与社会管理。一方面,思想政治工作有助于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帮助党员干部认清自己手中权力的来源和权力运用的准则,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准则,以满腔热情为群众服好务,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另一方面,引导和教育公众在工作和生活中自觉遵纪守法,遵守各项道德规范,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推动全社会成员自觉自愿地参与到社会管理之中,从而降低社会管理成本。另外,思想政治工作还可以引导人们努力创新社会管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经济成分、就业方式、组织形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趋多样化,人员流动性大大增强,越来越多的“单位人”变成“社会人”,各种新型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不断增多,既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进步,又给社会管理带来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思想政治工作可以引导人们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进行社会管理理念、方式、方法创新,积极探索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管理体系,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

和谐社会范文第4篇

第一,我们必须清楚民主法治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目标,没有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就不可能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民主与法治是实现社会主义社会和谐的两个重要的手段,民主法治搞不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难以实现。而其中民主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首要手段,这就是说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必须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前提。然而,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过程中,离开社会主义法律的护航也会举步维艰。同志曾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强调:“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国家的法律对于我们广大人民群众民主的作用,主要就是体现社会主义民主的法治化。因为我们国家的民主形式如何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国家法律选择怎样的民主形式,直接决定着广大人民群众民主生活的基本方向。所以,我们建立社会主义的法制是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服务的,在此情况下,我们必须时刻牢记离开社会主义法制的民主,就不可能是社会主义的真正民主,社会主义的民主一定是以社会主义法制为前提和基础的,否则就有可能会导致社会无政府主义状态的出现。社会无政府主义状态的泛滥将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敌,我们必须利用社会主义法制加以反对。为此,我们必须加大力度建设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为了建设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我们有必要理顺清楚民主与法制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关系表现往往是这样的,社会主义民主愈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威力也就愈强大;社会主义民主愈发展,社会主义法制作用发挥的也就越充分,没有社会主义民主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法制。反之也同样如此,没有健全的社会主义法制,社会主义民主也就只能成为一句空话。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体现和强大保障。我们都清楚中国共产党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领导人民夺取了政权,建立起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此后,为了社会主义民主,也就是要让广大人民群众真正享有国家的民主权利,就要用法律来确认与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政权性质和作用,让人民民主的实现能够具有法律上的保障。如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党仍然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目的就是为了体现和保障人民群众能够运用国家赋予的权力,实现自己的意志与愿望。然而人民群众在现实条件的制约下,要切实有效地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仍然需要国家明确规定他们行使民主权利的法律范围与界限,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弄清自身该如何行使民主权利,行使民主权利的方向何在。也只有这样那些危害国家安全与稳定的违法行为以及其他刑事犯罪行为才有可能通过社会主义法律予以严厉惩治和有效打击,从而来保障人民群众真正享有社会主义的民主与自由,进而排除一切可能影响社会主义社会和谐与稳定,引发国家混乱甚至动乱的因素,巩固和发展团结稳定的社会发展大局,为实现社会主义社会和谐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与必然要求。我们倡导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目的就是为了维护社会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协调好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进而达到社会整体的和谐共存与共同发展。然而我们所讲的公平不是绝对的平均主义,而是指社会不同群体之间利益上的大体协调和相对平衡。公平的核心就是协调好各种社会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实质就是达到利益的和谐。这也就是说我们社会主义的公平所反映的是以社会利益关系为客体的价值关系,合理协调好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是我们社会主义公平的实质内容。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不断推进以及社会的全面转型,社会主义的公平问题日益成为当前社会发展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这个重大课题能否解决好,直接关系到各种社会利益关系能否成功理顺,各种社会矛盾能否顺利化解,从而形成公平、合理的社会主义社会利益格局,这是我们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追求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上的公平是实现社会主义社会和谐的前提。因为社会公平是我们党进行社会主义制度安排与制度创新的重要根据,是协调社会各个不同群体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也是能让一个社会产生强大凝聚力、向心力与感召力的道义支撑。我们党在进行社会主义制度安排与制度创新的过程中,只有遵循社会主义公平的规则,才能取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共识与认同,才能使我们党制定的措施获得广大人民群众最广泛的支持,才能保证其顺利推行与实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公平作为维护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我们只有逐步实现依法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保障体系,才能够真正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

第三,诚信友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石。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努力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社会,能否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理想中的和谐与完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广大人民群众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所表现出的道德素质和道德行为。诚信友爱就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我们党有针对性地向广大人民群众提出并要求必须予以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诚信友爱不仅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的基本道德规范,而且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如果一个社会没有统一而合理的道德原则与规范,社会的每个成员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各行其是,这个社会怎么可能会形成和谐的社会氛围,没有和谐的社会氛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不可能实现。所以,诚信友爱就是我们党为了国家发展能有一个和谐的社会氛围,才要求广大人民群众在互帮互助、诚实守信的基础上,形成彼此间的平等友爱与融洽相处的良好社会风范。中国共产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之所以提出诚信友爱的基本道德规范,更为重要的是为了广大人民群众能自觉地遵守社会的规则与制度,并能按照这些规则与制度去行事,践行以遵纪守法、助人为乐、文明礼貌、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实现平等友爱、融洽相处的良好社会氛围与人际环境,让尊重人、信任人、理解人、关心人等良好的道德风范真正内化为广大人民群众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自觉行为。只有这样,诚信友爱才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其最大作用,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人民群众之间的各种内耗与摩擦,减少社会各个方面的风险与代价,实现我们所欲求的降低整个社会的运行成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消除激化社会矛盾的各种潜在因素的目的。如果把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在整体上看作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组织系统,诚信友爱就是这个系统各个组成部分完整构建并实现其和谐运行的纽带。正因如此,我们党才向广大人民群众大力倡导诚信友爱的基本道德规范,希望通过诚信来消除广大人民群众之间那些不协调的关系,进而使他们之间产生友爱,他们之间只要有了诚信与友爱,社会主义和谐的人际关系就会形成。

第四,安定有序和充满活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需要我们党和广大人民群众以蓬勃向上的精神与活力去创造极其丰富的物质财富,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打好雄厚的物质基础,而且也需要创造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为广大人民群众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良好稳定的社会基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需要安定有序,也需要充满活力,二者是缺一不可的。没有安定有序,就意味着这个社会混乱与动荡,安全与稳定就无保障,人们整日生活在惴惴不安的状态下,基本的日常生活都难以保证,试想一下,在这样的国家或社会里,你能用什么办法来让人们积极主动、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全部创造力,为国家或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呢?反之也是一样,一个社会活力尤其是社会创造力严重缺失的国家,人们整日庸懒、委靡,做事投机取巧或无所事事,那么这个国家怎么可能会有丰富的物质基础呢?没有稳定的物质保障,人们为了衣食等生活条件就会滋生事端,在此情况下,社会的安定就会受到威胁,安定有序也就只能成为人们奢望的梦想。所以说,安定有序和充满活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

我们必须千方百计地打好这一基础,否则,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会成为一纸空谈。第五,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目标。和谐社会要求我们不仅要做到人与社会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而且还应该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目标。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赖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如果我们毫无顾忌地无限制地掠夺自然,就会造成自然资源的浪费、荒芜甚至枯竭。生活的史实已经告诉人们,当我们生活中的森林因破坏而减少时,就会造成土地的退化和荒漠化以及草原的沙漠化,进而引发水资源的污染和锐减,最终将会导致我们国家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环境每况愈下。这样我们不仅实现不了现阶段的发展目标,还会使我们的自然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到那时我们所希望的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将无从谈起,我们党倡导的广大人民群众一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想更是无法实现。自然环境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为何这么重要呢?因为自然环境是我们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样也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物质基础。自然界给人类提供的物质资源,分为不可再生和可以再生两个部分,它们的增长都是受自然条件限制的。因此,我们向自然界索要的生产、生活资料与安逸生活、休闲空间,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只能是定量的。我们各方面需求的增长必须与自然界所能提供的资源量相一致,我们的生产和消费必须以最小的环境与资源代价来进行。在促进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必须通过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保证达到人类社会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与和谐共处。

和谐社会范文第5篇

关键字:和谐社会;以人为本;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唯物主义

1.引言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拓宽了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视野,是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丰富和发展,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认识成果。

2.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着“以人为本”的时代主题

“以人为本”是我们的时代主题,这是一种理念。“以人为本”中的人是对象,本是原则、理念、要求。人有三层:个人、群体、人类;本有三义:相对人对物的依赖,把人当主体;相对人被边缘化,把人当作依据;相对把人当作手段,把人当作目的。因此,它要求我们尊重人、关怀人、为了人。马克思说:“人是人的最高本质”。“以人为本”之所以是时代主题是因为以前我们对人的关注不够,对人的尊重不够,构建和谐社会体现了对人的关怀,并为实现人的本质、人的价值和人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以人为本”是人自由地占有自己的本质,人的本质是人社会关系的总和。和谐社会为人的交往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人的交往范围大大地扩大了,人的关系的种类和数量大大地增加了,人的本质越来越丰富了,更重要的是人的关系是和谐的。“以人为本”为了人,从人出发不断推动人的发展。这是一个人不断自我超越、不断实现自我、不断获得自由的过程,只有这样才使得“以人为本”不至于空洞化,不至于是一种宣传和口号。

3.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前提。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目标。社会的和谐有赖于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不和谐,人对自然资源的盲目的无限制的掠夺,必然会造成自然资源的枯竭,森林的破坏和减少,土地的退化、荒漠化和沙漠化,水资源的减少和污染,最终导致人类生产和生活环境的恶化。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如果不能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不但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还可能引发严重的经济社会问题。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路,是实现经济社会和人自身全面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4.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不是阶级斗争,而是不断提高的人民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把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如何解决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呢?就要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建设和生产力的发展。现在看来,我们社会上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发展。财富的最大化就是要把蛋糕做大,分配的公平化就是要把蛋糕分好,蛋糕做大是前提和基础,必须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把蛋糕做大。但是,同时不能忽略了公平问题,不能忽略公平分配问题,要把蛋糕分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要有两个基本的执政能力,一是把蛋糕做大,一是把蛋糕分好。共产党人执政既要有把蛋糕做大的本事,还要有把蛋糕分好的能力,执政能力应当有机地包括这两个方面。

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基础,因而也是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近几年来,我国理论界特别是哲学界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丰题,对我国社会主义时期特别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的社会矛盾、矛盾性质、基本特征及解决这些矛盾的途径、方式和机制等问题,展开了广泛深入的讨论和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这对于提高人们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和建设规律的认识,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并进一步丰富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我们党自建党以来8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不论在民主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始终一贯地明确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这一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发展着的哲学,它将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变换着研究的重点或主题,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本身却是相对稳定的,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前提下去讨论理论创新,要从理论与实际、继承与发展的结合上去理解或解读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新理念和新思想。

6.总结

社会和谐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要求矛盾的双方或矛盾的多方在运动过程中能达到并保持多赢或双赢的局面。具体说,就是既要强调人与人的和谐,又要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既要达到内部各阶层、各利益团体之间的和谐,又要争取外部世界格局的和谐发展;既要培育微观的各个社会组织细胞的和谐发展,又要促进宏观的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既要经济、政治、文化等各子系统内部的和谐。又要形成各子系统之间的和谐关系,使之共同发展。“和谐社会”这一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二是人的和谐。造就和谐的人的个体,就是要使一个人有健全的人格。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能合理地处理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做到融人自然、融人社会、融人集体。集体和谐是建立在个体和谐基础之上的,社会的和谐也有赖于人的和谐,即社会发展是以人为主体的,人的发展是以个体为本位的。三是社会分工的和谐。社会分工的和谐包括社会各类人员的比例构成的合理性、社会效益的最大化、社会效率的增长性和社会地位的公平性等。

“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既是对我国一段时期内社会发展目标的科学设定,同时这一理念的提出还在哲学上有着深刻的意蕴。“和谐社会”理念是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发展新条件下的科学阐释。这一理念不仅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和合精神”,批判地吸收了西方分析社会发展的理性主义传统,而且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社会发展的理沦。

参考文献:

[1]胡昌恩,步德胜.党的先进性建设与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J].安徽农业科学,2006,(24).

[2]李砚忠.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研究综述[J].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07,(01).

[3]马兵,步德胜.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努力构建和谐社会[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04).

[4]吴敬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高度重视就业问题[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06).

[5]陈瑶瑶,李明元.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研究综述[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6,(02).

[6]朱宗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近期研究综述[J].宁夏党校学报,2005,(05).

[7]朱宗友,许开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近期研究述评[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3).

[8]贾建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难点问题解析[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03).

友情链接